煙臺發布《煙臺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
本站 2022-12-2 10:46:05
水母網11月25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孫長波 攝影報道)11月22日,煙臺發布《煙臺市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全面規劃實施我市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的,具有煙臺特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壯美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一核引領”,常住人口超350萬人
統籌考慮全市各區域基礎條件、資源稟賦、比較優勢,我市未來構建“一核引領、三帶貫通、六圈聚力、多點支撐”的城鎮空間布局,形成區域協同、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整體發展格局。
到2025年,我市落實“12335”大城區建設格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著眼“一核引領”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和輻射帶動力。努力于青山綠水之間“伸展兩翼”,隆起北部沿海城鎮化綜合發展帶,向東全面提速牟平區融入中心城區發展步伐,開辟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向西,加快建設蓬萊“煙臺城市副中心”,擴大城市規模,夯實制造業基礎,為城市經濟發展貢獻更大份額;向南,依托縱貫南北的交通干線優勢突出“對接融合”與“節點支撐”,讓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和中心城區經濟發展更好融合,將棲霞建設成為中心城區—萊陽—海陽中部城鎮化提升發展軸(帶)上的重要支點城市;將桃村鎮、回里鎮等一批衛星鎮、專業功能鎮、特色小鎮打造成為承載城市拓展的城鄉融合樣板區,助力中心城區昂起領航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龍頭。
高標準建設黃渤海新區,盡快建成生態生產生活融合共生的現代化濱海新區,到2025年,新區GDP達到1700億元,常住人口規模達到65萬人左右,再造一個煙臺開發區經濟體量。高品質打造幸福、八角灣、牟平、夾河、蓬萊“五個新城”。
到2025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到35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達到83%左右。
“六圈聚力”,培育六市特色增長極
“六圈聚力”,即以龍口、招遠、萊州、棲霞、萊陽、海陽為骨干,以人口產業加快集聚為目標,建設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縣域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按照規劃,到2025年,龍口、招遠、萊州、萊陽、海陽、棲霞六個縣級市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規模不斷擴大,縣城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六縣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72%、61%、58%、56%、54%和45%,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的紐帶作用和在縣域城鎮體系中的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
支持龍口領先發展,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北方樣板、山東龍頭。
推動萊州、招遠兩市轉型發展,支持招遠打造國內一流的黃金名城、區域領先的綠色能源名城、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植物基名城。
支持萊州打造全省制造業創新轉型示范區、山東現代能源示范區、港產城融合發展先行區、連山貫海的高品質濱海文旅康養名城。
推動海陽、萊陽、棲霞突破發展,支持海陽建設航空航天名城、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和核能綜合利用示范城市、海上風電融合發展集聚區。
支持萊陽建設全省同城化發展和城鄉融合樣板、國內知名的綠色健康食品名城。
支持棲霞打造享譽國內外的中國“蘋果之都”和康養旅居休閑名城,創建國家蘋果產業功能區和“兩山”理論實踐基地。
特色小鎮成城鄉間聯通“紐帶”
城鄉之美,沒有千篇一律,卻是千姿百態。
未來我市,充分發揮小城鎮在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中的紐帶作用,著力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將小城鎮打造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加快推進新生小城市試點培育,培育鎮區人口過10萬、地方財政收入過10億元的新生小城市。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合理引導村(居)人口向縣城、小城鎮周邊集聚,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將全市147個鄉鎮(街道)分為重點鎮(街道)、中心鎮(街道)和一般鄉鎮三類。推動重點鎮建設與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相結合、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服務“三農”相結合,將中心城區周邊的小城鎮培育成為衛星鎮。支持中心鎮依托區位優勢或獨特資源,建設專業功能鎮。將遠離城市的一般小城鎮培育成為服務鄉村、帶動周邊的綜合性小城鎮,把小城鎮建設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城鄉融合、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的重要平臺。選擇一批區位好、基礎優、潛力大的中心鎮向小城市轉型。
培育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持續推動特色小鎮挖掘地理標志產品和文化內涵,加快培育新經濟新業態,建立多元化主體參與的特色小鎮投資運營模式。
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我市以高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居住證制度,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所有常住人口。
凡在城鎮具有居住、就業情形之一,均可自主選擇落戶城鎮,全面取消就業年限、社保年限等條件限制,暢通農業轉移人口及新生代農民工人口落戶城鎮渠道,著力解決長期在當地穩定就業居住的普通勞動者落戶問題。
暢通入鄉返鄉落戶渠道。擁有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或農村房屋所有權等基本生活基礎的人員回原籍經常居住的,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可將戶口遷回原籍。農村籍高校畢業生根據本人意愿,畢業時可將戶口遷回原籍地或就業地,農村籍退役軍人退役時,按照退役安置政策可在原籍落戶。支持在鄉村企業就業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在鄉村依法投資經商或興辦實業以及依法取得農村土地經營權并依法經營入鄉返鄉就業創業連續一年以上的城鎮人員,根據本人意愿入鄉返鄉落戶。
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確保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均能在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進城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制度。推進異地就醫結算能力建設,逐步實現住院、門診費用線上線下一體化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增加普惠性托育和學前教育供給,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外地老年人同等享受本地優待項目。
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體系和保障體系。統籌城鎮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新市民和引進人才住房保障需求,實現城鎮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全覆蓋。
智慧城市,指尖民生
到2025年,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里的奇思妙想已走進了市民的現實生活。
我市將加快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智慧城市支撐能力。全面推進5G網絡部署與規模組網,推動公共資源向5G基站免費開放,到2025年投運5G基站數量25000個。
啟動建設煙臺“城市大腦”工程,加快推動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實現地下、地面、空中設施設備的視頻、物聯感知數據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和數據共享。統籌推進智慧社區、智慧小區、智慧院落建設,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車行管控、跨界融合、快速響應的基層智慧治理新模式。
實施“寬帶鄉村”工程,提高農村光纖寬帶接入能力。加大農村移動通信基站鐵塔建設支持力度,實現農村移動寬帶網絡全覆蓋。
建設覆蓋全市的民生網、服務網和平安網,推動居民證件卡和各類IC卡向手機端“愛山東·煙臺市一手通”APP集聚,豐富智慧生活體驗,實現“一機在手、一觸即達、通行全市”,打造“指尖民生”煙臺品牌。
縣縣通高鐵,區市間90分鐘直達
城鎮化推動交通現代化,交通現代化加快城鎮化進程。
到2025年,我市服務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格局的現代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更加完善,交通出行日趨便捷,陸?樟Ⅲw交通體系全面升級,省會濟南2小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及省內其他城市3小時通達。在省內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鐵,市中心到其他區市30分鐘直達、相鄰區市60分鐘直達、所有區市間90分鐘直達。
到2025年,高速鐵路網規模約500公里,形成“兩高一城際”(濰煙高鐵、萊榮高鐵和青榮城際鐵路)整體布局,充分融入全省高速鐵路網;基本形成“四橫四縱”高速公路網(榮烏高速、棲萊高速、榮濰高速、威青高速與煙海高速、沈海高速、蓬棲高速、龍青高速),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33公里,高速公路網四通八達。
推動青島至平度至萊州鐵路、青島即墨至海陽等軌道交通一體化。推動榮烏高速威海至煙海高速段改擴建、萊州至青島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打通市際斷頭路,實現高等級公路“一張網”。推進普通干線公路提升改造,提高普通國省干線的通行效率和服務能力,高標準實現硬化路“村村通”“戶戶通”。以小清河復航為契機,打造龍口港-河口港-小清河沿線港口的物流鏈,提升煙臺港口的輻射能力。完善蓬萊國際機場與國內外主要城市的航線網絡,建設通用機場,打造國內航空快線,積極培育國際航線。
配套齊全、保障增多,共享高品質生活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求城市在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和健康安全等方面提供高品質供給。
未來,我市通過新建、改擴建、回購、回租等方式新增公辦幼兒園200處以上,鞏固和擴大居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成果,新建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舉辦為公辦園,學前教育公辦率達到75%,普惠率保持在93%以上。
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100所以上,確保所有中小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力爭30%的區市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認定。
加強公立醫院建設,擴大煙臺市中醫醫院規模,建設市級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建設煙臺市婦幼保健綜合樓、煙臺八角灣國際醫院。支持社會辦醫,落實非營利性社會辦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支持社會辦醫院與公立醫院開展醫療業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合作。鼓勵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達到省提升標準和國家推薦標準占比分別不低于70%、20%,實現鄉鎮衛生院等級評價全覆蓋。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施設備更新,重點配備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與診療科目相匹配的其他設備。到2025年,基層門診量占全市門診總量的50%以上。積極推行“縣招鄉聘村用”制度,村醫隊伍具備?萍耙陨蠈W歷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比例超過50%。
重點落實各區市主城區“三個一”(一個公共體育場、一個全民健身中心、一個體育公園或健身廣場),鄉鎮駐地“二個一”(一個燈光籃球場或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個多功能運動場)和農村健身設施建設。對新建居住區,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且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合理配套社區健身設施;對既有居住社區,通過補建、購置、置換、租賃、改造等方式,統籌建設完善健身設施。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現有場館綜合利用率。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