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管道設計和管道應力分析一般思路
本站 2022-3-21 10:09:16
管道應力分析需要有很清晰的思路,這一點很重要。既可以提高效率,也不至于讓你在復雜的管道系統里面迷失自我。
在剛接觸管道應力分析的時候,大家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當模型的一次應力、二次應力都滿足規范要求的時候,有沒有一個量化的最大應力值?比如一次應力或二次應力最大值是99%,理論上說,它是OK的,因為它在校核許用應力的范圍以內。此時有諸多說法,有的贊成最大應力控制在70%或60%以內,有的贊成控制在100%以內就夠了,因為校核的公式和許用應力本身就有很大的安全裕量。
作為工程師,當然希望自己的設計作品在其生命周期內能100%的安全運行。人為再留一定裕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支持前一種做法的更多一些。
我沒有在哪本設計手冊里面見過這種成文的規定,但它是實際存在于大家的設計過程中的。通常我不會受這種作法左右的,除了規范限定的100%,我并不認為最大應力值應該進一步人為控制。接下來說說原因。
通過基本理論對校核公式的推導,大家應該知道,一次應力和二次應力是針對管道本身的校核。它主要目的是保證管道本身不發生破壞。應力控制在100%以內,管道本身是安全的。但是,管道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連接設備,它需要支架支撐。因此,在校核過程中,保證管道安全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保證設備管嘴不被管道的產生的推力推壞,還要保證法蘭不發生泄漏,還要保證支架設置合理。
我們都知道,一次應力來源于持續性載荷,其實最主要就是分配管道系統的重量。當管道最大一次應力在99%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大應力處附近的支架跨距一般會比較大(只做這一方面的舉例),但是管道是安全的。但這也許會產生一些其它的問題:比如跨距大,相關的這兩個支架分配的重量當然相對來說也會比較大,這很可能造成這個支架比管道系統里其它同類型支架承載更多載荷,因此很可能需要更換成另一種支架。這對支架的設計和采購都會造成一些困擾,因為,如果載荷分配比較均勻,支架承載在一個平緩的范圍內,這些支架可能就選一種就可以搞定了,并不需要更多支架類型的設計。因此,基于這種想法你可能會調整跨距,讓支架分配的重量更均勻,最大一次應力就會下降;同時,如果這個最大應力處,一端是設備口,那就代表設備會分擔很多載荷,設備口是很脆弱的,我們會為了管嘴安全調整跨距,讓這一段管子的重量重新分配,最大一次應力也會下降;同理,如果是熱脹推力引起的,管道本身與管嘴、法蘭比起來,它是很強的。二次應力最大值是100%,管道能承受,管嘴、法蘭卻并不一定能承受這個推力。當你為了保證管嘴或法蘭安全而進一步調整管道的柔性,最終使其在安全范圍內,此時你再回過頭去看看二次應力的最大值,它已經下降了許多。
要保證管道系統的正常運行,校核的工作并不是只針對管道的。管子在管道系統里面是很強大的,更脆弱的部分實際上是管嘴和其它像法蘭這樣的管件。如果把管道系統比作木桶,那校核的核心目標就是保證最短的那塊木板不出問題。通常,設備管嘴和法蘭這些部件才是管道系統的最短板。
現在,你明白為什么并不一定人為的去控制最大應力在70%或60%以內的原因了吧,因為當你保證了系統最短板的安全以后,你的管道應力最大值會下降一大截子。換句話說,短板的安全都保證了,你還去留更多安全裕量,這不是浪費浪費精力、經濟是什么。
在我看來,將應力最大值限制在70%或60%以內,這并不是一種規定,而是一種經驗積累的體現。根源就在于我上面說的那些。所以,當你做完應力分析,再也不要試圖去尋找一種降低應力的心理安慰。
對剛接觸應力分析的人員來說,搭完模型首次計算,你看到的結果不外乎下面這些情況:
一次應力超了?纯词悄膫地方超了,找到它。一次應力超標不外乎就是跨距太大、膨脹節的盲板力沒分配好、或邊界條件不正確(材料、介質、保溫密度是否正確,一旦出錯,基本上是隔量級的)。調整的核心就是跨距。這是閱讀報告后的第一步;二次應力超了。弄清楚是哪段管子熱脹引起的,針對那段管子增加柔性。方法很多,增大補償臂、調整走向、調整支架類型、添加補償器等等。這一塊不好用文字描述,建議再看看視頻,有詳細的介紹。不管應力超不超,找到設備管嘴,看看載荷多大,因為這通常是我們找的管道系統強度的短板。如果對結果沒有概念,沒關系。不同的設備管嘴對其承受的載荷都有校核方法的。比如泵、壓縮機、汽輪機、加熱爐、壓力容器等,有相應校核規范。如果廠家提供受力限制,你按照這個受力限制來調整你的管道。如果沒有,就按照相應規范來校核并調整你的管道。法蘭是否泄漏,根據規范進行校核。最后,優化支架受力,讓其盡量均勻受力。這一步很有必要。
上面這5步會占用整個應力分析的大部分時間,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并沒有嚴格的先后順序。這部分用文字描述清楚是很難,一是寫文水平有限,一是涉及的內容太多,不知從何說起。
做管道應力分析,管道的調整方案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很多方案都能是最后的答案,我們要做的只是找到一種更合理、更適合當前系統的解決方法而已。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沒有了!